任淦庭,1890年出生于宜兴陆平村。原名干庭。字窑硕。号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艺名石溪、漱石。1905年,任淦庭拜宜兴民间书人画师、紫砂雕塑彩绘好手卢兰芳为师,既学习书法画技,亦学习紫砂雕刻技艺。师兄陈少亭对任淦庭十分关心爱护,对画面的布局,山水花卉、楼台亭阁及人物等基础技法毫无保守,一一传授于任淦庭。任淦庭自幼耳聋,往往有时因听不清话不得要领而受到卢兰芳的训斥。陈少亭像爱护弟弟一样,逐一重新解释清楚。任淦庭其后号大聋、聋人即是纪念这一时期的历程及对师兄陈少亭的铭感之情。1911年,卢兰芳被聘至上海永安公司任专职画师,任淦庭才逐渐自立,自刻自画为生。自立之初,任淦庭以陶刻彩绘一般紫砂器具为主,亦在仿古器上作陶刻装饰。1916年,“宜兴吴德盛陶器行”创办。老板吴汉文,著名陶刻名家、收藏家、经营家、陶坊主。“吴德盛”创办之始,聘请邵云如、卢兰芳、崔克顺、陈研卿、陈少亭等为陶刻客师,聘任任淦庭为陶刻技工。吴汉文慧眼识宝,看中任淦庭的不言不语,埋头陶刻的性格,逐开始培养。任淦庭原是左撇子,用左手写字作画,习以为常。至吴德盛后,吴汉文要求他练习使用右手。任淦庭经过刻苦训练,竟练成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的“绝技真功”。特别是在同一器具上作成双成对的飞禽走兽,或是在成对器物上作飞禽动物时,任淦庭能同时用左右手,对称作画,是紫砂陶刻界独创的绝技之一。解放后,任淦庭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担任技术辅导员,悉心培养艺徒。此后,任淦庭进入第二次创作高峰期。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期间,任淦庭创作了大量的紫砂陶刻作品,题材多样,吉祥寓意,有着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的特点与风格,给陶刻艺术增添了新的画面,新的内容,新的生活情趣。《婆媳上冬学》《解放一江山岛》,记述时代事件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喜上眉梢》《春燕画筒》将自己对生活热爱的真切感受融进陶刻装饰之中,感情细腻,刀法纯熟,线条顺畅,融情、物、画于一体,协调配合,得体大方。《渔舟听莺》《腊梅喜鹊》以画面生动,丰富活泼,创意鲜明而为南京博物院收藏。当今紫砂陶刻界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均受其技艺传授,得其教诲。1968年,任淦庭逝于宜兴蜀山,享年78岁。
吴云根,曾用名芝莱,1892年11月生于宜兴和桥镇一个贫困家庭。14岁时到蜀山拜著名紫砂艺人汪升义(生义)为师。他手脚勤快,天资聪明,悟性较高,三年满师后就在业内小有名气,并逐渐进入紫砂名手之列。1915年,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到宜兴请名手到山西做技师发展当地的陶业。吴云根成为宜兴陶业界首批被外省邀请的技师之一。吴云根用山西当地的窑炉烧制成类似宜兴紫砂的山西陶器,还曾数次为闫锡山仿制宜兴壶。吴云根在山西平定县任技师三年,对山西陶业发展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并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批制陶技术人员。1929年,吴云根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又结识了民国时期的紫砂职业教育家、江苏省立陶校校长王世杰,并于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在这期间,他还将自己的师弟朱可心推荐进校担任技师,两人共同总结前人经验,在校长王世杰的支持协助下,编写紫砂技术教材,为当时的紫砂制作技艺教育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后,吴云根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也成为了宜兴紫砂工艺厂主要创办人之一。1955年11月开始,紫砂厂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吴云根担任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他的学生有高海庚、王洪君、王亚杰、史济华、鲍秀云等。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郑重任命了七个紫砂名艺人为“技术辅导员”,这在当时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吴云根就是其中之一。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几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汪寅仙、吕尧臣、鲍志强等都曾经得到了吴云根老艺人的言传身教。这也显示着吴云根对当今紫砂艺术界的深刻影响。
王寅春(1897-1977年),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上袁村。13岁时,拜赵送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为师。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上海客户向他长期定制各式水平壶,他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盖内,从而名扬上海。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珍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王寅春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器,他反复揣摩历代名家经典作品的造型特点,研究古人的制作手法,成功复制了时大彬、徐友泉、陈子畦、陈鸣远等诸位大家的作品,也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造诣。王寅春他所制的茶壶,造型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洽,口盖准缝严密,人称“寅春壶”。王寅春制壶善于冥想巧思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有一次“吴德盛”陶器公司有300只小花盆的生意限定两月内交货,无人敢接,因为合同要求逾期不交货要罚款。王寅春从古人“斫木为模”的成型方法中得到启示,创出以木模搪坯的方法,提高了工效且使花盆的造型更为精确周正。三十年代中期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器时,王寅春为了能使紫砂筋纹器口盖更为严合,在龚怀希的帮助下,请德国专家专门制作了口盖及其它部位的样板。样板用薄型金属片做成,高度精密,当时国内是没有设备和技术能制作出来的。应该说这为王寅春能留下诸多传世的紫砂筋纹器作品起了极大作用。也证明紫砂创作实践中也应该和任何行业一样,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吸收先进的技术才能有新的收获。新中国成立后,王寅春为紫砂艺术界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六十年代王寅春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在同辈人中,王寅春为人朴实、乐于助人、爱徒如子、亲如家人。1958年王寅春在厂里带徒工,有一次他制作了一把“牛盖洋桶壶”,作品线条流畅,光润饱满,全班徒工看到后很是羡慕,心里都希望有一把作珍藏。后来,他得知大家的心思,在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之时,竟然连续十多天,做了近50把“牛盖洋桶壶”,使每个爱徒都得了一把,这批充满情感的“牛盖洋桶壶”件件挺拔端正、光泽和润,得者视之如宝,此事至今传为美谈。王寅春从艺六十多年,创制了无数紫砂精品,光货、花货、方货、筋囊货各个紫砂器型门类都有经典传世。在七十多岁高龄后依然创作出了经典代表作品之一的“裙花提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