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1996年6月)原名景州,早年曾用艺名“武陵逸人”、“瘦萍”等,晚年爱用“老萍”。宜兴川埠上袁村人。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成年后随祖母邵氏制坯,因天资出众,亦受益于家中制壶客师的传授,二十岁左右即跻身于壶艺好手行列。三十年代后期应邀至上海仿制古壶,每遇历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技艺更精。顾景舟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1959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技术股副股长,1982年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紫砂历史上首位获得此光荣称号的紫砂艺术家。顾景舟大师是紫砂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用毕生的精力对数百年的紫砂艺术发展史进行梳理,是当代紫砂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品让世人充分领略了紫砂之精神、气质、神韵,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已故著名艺术大师亚明先生在世时曾经有评:“紫砂自明正德至今五百余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顾景舟大师的作品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引领着紫砂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顾景舟大师就创下了单件作品过百万人民币的记录,而当时美术界绘画作品的市场定位也只有如吴冠中、陈逸飞、范曾等领军人物的作品才有可能达到。近两年来,顾景舟大师作品的市场成交屡创新高,2009年秋拍时“提壁茶具”创了三百多万人民币的市场记录,“咖啡具”也以二百多万元成交。2010年春拍中顾景舟大师与吴湖帆合作的“相明石瓢壶”一举创出了1232万元的成交记录,成为宜兴历史上继徐悲鸿、吴冠中两位大师的作品后又一过千万的艺术品,为紫砂艺术品的价值认识树立了全新的标杆,艺术界、收藏界也因此对紫砂艺术的内在价值和市场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顾景舟的“上新桥壶”也以448万元成交。粗略统计,2010年春拍中仅嘉德和保利两家的顾景舟作品成交总额就约达三千四百万元,这也是市场对壶艺泰斗顾景舟一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总结。
王寅春(1897-1977年),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上袁村。13岁时,拜赵送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为师。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上海客户向他长期定制各式水平壶,他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盖内,从而名扬上海。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珍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王寅春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器,他反复揣摩历代名家经典作品的造型特点,研究古人的制作手法,成功复制了时大彬、徐友泉、陈子畦、陈鸣远等诸位大家的作品,也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造诣。王寅春他所制的茶壶,造型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洽,口盖准缝严密,人称“寅春壶”。王寅春制壶善于冥想巧思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有一次“吴德盛”陶器公司有300只小花盆的生意限定两月内交货,无人敢接,因为合同要求逾期不交货要罚款。王寅春从古人“斫木为模”的成型方法中得到启示,创出以木模搪坯的方法,提高了工效且使花盆的造型更为精确周正。三十年代中期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器时,王寅春为了能使紫砂筋纹器口盖更为严合,在龚怀希的帮助下,请德国专家专门制作了口盖及其它部位的样板。样板用薄型金属片做成,高度精密,当时国内是没有设备和技术能制作出来的。应该说这为王寅春能留下诸多传世的紫砂筋纹器作品起了极大作用。也证明紫砂创作实践中也应该和任何行业一样,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吸收先进的技术才能有新的收获。新中国成立后,王寅春为紫砂艺术界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六十年代王寅春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在同辈人中,王寅春为人朴实、乐于助人、爱徒如子、亲如家人。1958年王寅春在厂里带徒工,有一次他制作了一把“牛盖洋桶壶”,作品线条流畅,光润饱满,全班徒工看到后很是羡慕,心里都希望有一把作珍藏。后来,他得知大家的心思,在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之时,竟然连续十多天,做了近50把“牛盖洋桶壶”,使每个爱徒都得了一把,这批充满情感的“牛盖洋桶壶”件件挺拔端正、光泽和润,得者视之如宝,此事至今传为美谈。王寅春从艺六十多年,创制了无数紫砂精品,光货、花货、方货、筋囊货各个紫砂器型门类都有经典传世。在七十多岁高龄后依然创作出了经典代表作品之一的“裙花提梁壶”。
朱可心(1904~1986年)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北厂。原名朱开长,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也取“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朱可心技艺全面,创作题材宽泛,壶、鼎、瓶、盆,假山石景等均有涉猎。一生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紫砂新品,许多作品成为了现代紫砂史上的经典作品。1932年春,朱可心被邀为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创作参展作品。他与前辈、同道共同探讨,决定创作“云龙鼎”,鼎为古代传国重器,可以扬中国国威,显民族精神。“云龙鼎”高2.5市尺,鼎身饰以江海波涛中巨龙仰首,向天空喷吐万珠水花,鼎盖上三片祥云托起一轮红日,三只鼎足也饰以浪波。作品雄健大气,雕镂生动,而紫泥温润的色泽、淳朴的品质、独具的表面肌理效果使作品更显出飞扬的神采。此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特级优奖”。云龙鼎一做成,朱可心乘着成功之兴,运用自己在紫砂竹器上的特长,又设计出一款竹节鼎。竹节鼎高1.6市尺,作品高古大气、清韵雅致,此作在上海展出时,宋庆龄大为赏识并定购收藏,现存上海宋庆龄故居。朱可心毫无保留传授技艺,以身师范,严厉严谨,用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影响后代。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培养出了一批如汪寅仙、潘春芳、许成权、李碧芳、曹婉芬、谢曼伦、王小龙、高丽君、范洪泉、倪顺生、李芹仙等在当代紫砂艺术界极有艺术成就的大师或紫砂艺术名家。历史上,紫砂业界门派之别,素来有之。朱可心大师胸襟宽广,抛开门户之见,一视同仁。这在当今艺术界,特别是在资格、功夫、艺术见解上难分伯仲,难见高下的同辈艺人当中,这就更需要包容、更需要度量。进入八十年代,紫砂艺术品首先在港台地区受到青睐。朱可心大师本来对自己的作品就极为严谨,早先的作品也已基本捐献给了博物馆。加上由于身体的原因,已到晚年的他就更少有作品流到市场。一些商人为了渔利,百般纠缠,欲用朱可心大师的印章制假,而他秉持磊落的品行不为金钱而折腰,到自己已无力作壶时让家人当面将印章全部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