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1996年6月)原名景州,早年曾用艺名“武陵逸人”、“瘦萍”等,晚年爱用“老萍”。宜兴川埠上袁村人。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成年后随祖母邵氏制坯,因天资出众,亦受益于家中制壶客师的传授,二十岁左右即跻身于壶艺好手行列。三十年代后期应邀至上海仿制古壶,每遇历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技艺更精。顾景舟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1959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技术股副股长,1982年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紫砂历史上首位获得此光荣称号的紫砂艺术家。顾景舟大师是紫砂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用毕生的精力对数百年的紫砂艺术发展史进行梳理,是当代紫砂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品让世人充分领略了紫砂之精神、气质、神韵,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已故著名艺术大师亚明先生在世时曾经有评:“紫砂自明正德至今五百余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顾景舟大师的作品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引领着紫砂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顾景舟大师就创下了单件作品过百万人民币的记录,而当时美术界绘画作品的市场定位也只有如吴冠中、陈逸飞、范曾等领军人物的作品才有可能达到。近两年来,顾景舟大师作品的市场成交屡创新高,2009年秋拍时“提壁茶具”创了三百多万人民币的市场记录,“咖啡具”也以二百多万元成交。2010年春拍中顾景舟大师与吴湖帆合作的“相明石瓢壶”一举创出了1232万元的成交记录,成为宜兴历史上继徐悲鸿、吴冠中两位大师的作品后又一过千万的艺术品,为紫砂艺术品的价值认识树立了全新的标杆,艺术界、收藏界也因此对紫砂艺术的内在价值和市场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顾景舟的“上新桥壶”也以448万元成交。粗略统计,2010年春拍中仅嘉德和保利两家的顾景舟作品成交总额就约达三千四百万元,这也是市场对壶艺泰斗顾景舟一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总结。
裴石民,1892年出生于宜兴蜀山,原名裴云庆。十五岁时拜自己的姐夫江祖臣为师,开始学制紫砂壶。江祖臣字案卿,是清末民初的制壶名手。江案卿制壶严谨,要求严格,裴石民初入师门时,师傅要求他从仿制“狮球壶”入手,反复仿制,严格要求自己所有的作品,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成就“鸣远第二”的声誉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裴石民在仿古作品上取得的成就。裴石民第一次被邀到上海是在民国六年。年方25岁的裴石民在当时还是个晚辈,还不在古董商邀请之列。但他师傅江案卿为人倔强清高,看不惯上海客商的脸面借故推辞,年轻的裴石民既想到外面见见世面,也想出去磨练一下自己的技艺,就自告奋勇随客商到了上海。裴石民到上海后在古董商那里第一次有幸见到了宜兴紫砂史上最著名的高手之一清康熙年间陈鸣远的真迹。在对陈鸣远作品“天鸡壶”、“凤首壶”等作品摩制中,也充分展示了艺术天赋,摩制的过程也使他的技艺功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后,裴石民在高手林立的紫砂艺人行列也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步跻身于名手之列。崭露头角后,裴石民开始有机会和一些名人雅士交流切磋,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些精彩的历史作品,而最让裴石民痴迷的依然是陈鸣远的像生类作品。此后裴石民仿制陈鸣远形态各异的古壶、古尊、古鼎、古瓶、古盆,或仿像生类瓜果菜蔬,均能细腻逼真、维妙维肖,技艺之精湛在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达到高峰期,闻名行业内外,影响也已经远超师傅江案卿,在紫砂界赢得了“陈鸣远第二”的美誉。1923年,裴石民为宜兴名士储南强收藏的“供春壶”配盖,并由同为宜兴名士的潘稚亮镌铭题记。题记为“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1924年,裴石民又为储南强收藏的《圣思桃杯》配制托盘成功。这两件作品在宜兴紫砂史上都有比较重要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时期,百业萧条,裴石民在这个阶段干脆闭门简出,潜心创作。很多代表裴石民艺术风格和艺术高度的经典作品多数出自这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裴石民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专门负责从事各类紫砂器的设计工作,并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员,真正进入了鼎盛时期,“五蝠蟠桃壶”、“牛盖莲子壶”、“三足鼎壶”、“串顶秦钟壶”等传世经典名作都是在这个阶段相继问世。
朱可心(1904~1986年)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北厂。原名朱开长,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也取“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朱可心技艺全面,创作题材宽泛,壶、鼎、瓶、盆,假山石景等均有涉猎。一生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紫砂新品,许多作品成为了现代紫砂史上的经典作品。1932年春,朱可心被邀为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创作参展作品。他与前辈、同道共同探讨,决定创作“云龙鼎”,鼎为古代传国重器,可以扬中国国威,显民族精神。“云龙鼎”高2.5市尺,鼎身饰以江海波涛中巨龙仰首,向天空喷吐万珠水花,鼎盖上三片祥云托起一轮红日,三只鼎足也饰以浪波。作品雄健大气,雕镂生动,而紫泥温润的色泽、淳朴的品质、独具的表面肌理效果使作品更显出飞扬的神采。此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特级优奖”。云龙鼎一做成,朱可心乘着成功之兴,运用自己在紫砂竹器上的特长,又设计出一款竹节鼎。竹节鼎高1.6市尺,作品高古大气、清韵雅致,此作在上海展出时,宋庆龄大为赏识并定购收藏,现存上海宋庆龄故居。朱可心毫无保留传授技艺,以身师范,严厉严谨,用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影响后代。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培养出了一批如汪寅仙、潘春芳、许成权、李碧芳、曹婉芬、谢曼伦、王小龙、高丽君、范洪泉、倪顺生、李芹仙等在当代紫砂艺术界极有艺术成就的大师或紫砂艺术名家。历史上,紫砂业界门派之别,素来有之。朱可心大师胸襟宽广,抛开门户之见,一视同仁。这在当今艺术界,特别是在资格、功夫、艺术见解上难分伯仲,难见高下的同辈艺人当中,这就更需要包容、更需要度量。进入八十年代,紫砂艺术品首先在港台地区受到青睐。朱可心大师本来对自己的作品就极为严谨,早先的作品也已基本捐献给了博物馆。加上由于身体的原因,已到晚年的他就更少有作品流到市场。一些商人为了渔利,百般纠缠,欲用朱可心大师的印章制假,而他秉持磊落的品行不为金钱而折腰,到自己已无力作壶时让家人当面将印章全部销毁。